越来越不爱看“one”或者“一刻”上的文章。倒不是人家作者写得不好,而是自己懒得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滑动手机屏幕浏览长篇的感情文字(当然两个app上不止是感情类文字)。虽然每天手机不离手,但是把手机当作阅读工具还是不习惯。都说电子书代替不了纸质书刊,便是如此。
    前些日子整理书柜,列数自己在大学期间读过的书目,竟然还没有小学时候的多。解释给自己听就是年纪越大能够运用自如的时间越少,想安静做一件事情会力不从心。记得大一时候最忙,刚要坐下来就会有电话催促或者猛然想起还有未做的“任务”,翻完一本散文要用半个学期。极度讨厌那个时候,自己不是自己,完全被外物支配。为了取巧,会浏览社交网络上的短篇文章,就像如今one上面的一样。既不是百字以内一眼就读完的微博,又不是耗费时间需要细品的书籍,显然这样的“app式”阅读模式很有心机。读得快,忘得也快。前一分钟还沉浸在男女主人公的虐恋中,后一分钟就忘了大概情节。好没意思。
    于是要放下手机找书读,回归儿时的自己。挑选书当然不是容易的事情,如今店里的书无论封面包装还是内页排版都极其精美,很容易给人错觉。之前买过一本某著名新锐作家的新书,包装简直和礼品盒一样,但是读罢才发现内容实在单薄,华而不实。
    和如今的阅读模式一样,人们追求快捷度和外观性,有时候往往忽略了对内涵的高要求。不是说app式阅读不好,而是觉得对它依赖是个可怕的事情。我自己也在如此“可怕“的改变着,高中还会打开电脑认真写一篇作文,此时却是拿起手机打一些语句不通的文字,甚至懒得去读第二遍就草草结束。
    不是所有事物都会随时间推移而进步,哪怕偶尔的停滞不前也好过不知不觉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