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关系
去年和一位陌生网友约好,在对方生日那天寄送一本书。这本书可以是自己喜欢的,觉得对方会喜欢的,或是随机选中没有任何意义的。至于对方是否喜欢,无需在意,也许拿到书的第一天就埋头读,也许这辈子都没碰过它。
我一直不知道她的名字,也没有问过。彼此互留了联系方式,但是几乎从未真正聊过些什么。偶尔,她会给我发一张艺术家的肖像画,附一句,很像你。我可能会转给她某段听不懂的古怪音乐。再没别的了。好像是两个失去了女性特质的女性,不分享护肤和情感八卦,不花心思与对方寒暄,甚至不在意发出的消息会得到回复。然而神奇的是,这个似存在非存在的陌生朋友竟然是我联系人里保留最久的人之一。
疏离关系也并不永远都是贬义的,从始至终的淡薄让人清静自在,由深及淡的关系却让人百感交集。疏离关系的处理总要简单于亲密关系,后者耗费了的精力和情感,就是结束的时刻获得的悲伤值。人们惧怕疏离,不曾想其实这才是能够保证长久关系的关键。长久的疏离和限期的亲密,二选一的话现在会选择前者。因为我可能承受不了再多的悲伤了。非常遗憾。
今年生日,收到的是赫胥黎的《众妙之门》,我寄出的是PKD的《尤比克》。
在这个世界里,绝对善良的人是无法存活的,因为人类世界的恶是超乎想象的。大多数的我们,正是靠着自己身上那一点点恶,辛苦撑到了现在。在快被恶击垮的时候,安慰自己“我就是要适应这个社会啊”。当自身善良远大于恶的时候,我们会痛苦,挣扎,无法自洽。慢慢地,有的人支撑不住,被击垮了。有的人则逐渐适应,努力让自己更“恶”一点。直到恶大于善的时候,他们终于有了“觉得善良的人都是懦弱愚蠢的”的资格。当这种自以为是的狠心的强大让其获得了足够权力之后,真实的恶也就诞生了。
可是为什么偏偏是适应不了恶的社会的人痛苦,为什么要善良的人来适应恶人呢?适应不了就会被挤下去。我鄙视适者生存的社达论,可是凭什么呢,凭什么今天那个年轻的女孩选择了自杀呢。凭什么不是那些权力顶端的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