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成为最不想成为的自己
1
有一阵子安妮宝贝的笔名和微博都改成庆山了,可能人至中年,急于改掉那个少女时代随意写下的与当下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笔名。
那时关注她的人不算多,她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发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日常,与世无争,外面的人也插不上嘴。
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又把昵称后面加上了安妮宝贝。
说到底,她还是想让更多的人关注吧。再有风骨的人也要依附于当下的趋势,孤芳不自赏。
2
以前百度的一个女孩,也跟我一样当了妈妈。
那个时候我是那么沉迷她的文字,无法自拔的程度。再去翻看她的公号,文笔不减,却少了当年做女孩时的青涩与温柔。
那时的她,如同一个公主,讲起话来慢条斯理的样子,却都是话的家常,即使是生活的琐碎细节,到了她的口中也比一本正经的大道理令人感悟更深。有些人,话已说尽却好似什么都没有说出,而她是那种寥寥几句却将你的脑海霸占的人。
不算失望,却有些惋惜,一个如此令人着迷又有才情的女子却要围着柴米油盐和娃娃转,自然,笔下的文字也脱离不了再怎么点缀也无法生花的日常。我们不断的修炼自我,让自己成熟让自己长大让自己尽量变得完美,可生活一巴掌就把你扇回原形,哦不,是变形。在人生的旅途中,作为自我的那点挣扎,好像蚂蚁抓痒痒那般无力,可怕的是,你眼看着自己在变,可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了。
3
最近时常感慨,那些当初以“我”为主语让生活在笔下缓缓流淌的人不见了,多的是一大批以“她(他)”为主语的编故事的人。故事编的可真精彩,伏笔设置的恰到好处,情节设计的一波三折,语言诙谐时忍俊不禁,生动时潸然泪下。可我,从来都不是喜欢听故事的人,我喜欢的是那个讲故事的人。故事里的人生都有迹可循,甚至可以猜到结局,可生活,远比故事突如其来的多,就连平淡的生活都能熬出不一样的味道。
那天看到一本书里写别以第一人称写东西,读者最烦这个。一阵怅然,想到还好自己写什么都不为取悦别人也就释然了。时代在进步,而我飞速倒退。
越来越纵容自己,不想搭理的人,把礼貌礼节后果全忘掉,铁了心的把该说的话沉入湖底,也不觉得尴尬。愿意交往的人,宁肯把自己变得唠唠叨叨把没营养的话说不停。
4
原生家庭这个词最近被提的很多,我深受其害。
我以为每一个像我这样年龄的人都与自己的父母有着解不开的结。了解的越多越发现,有些人的家庭就是那么的简单和睦,没有隔阂没有伤害,敢展示自己的泪水,也能表达关爱。在我看来,都是难于上青天的事。
我的父母从没说过爱我,从小我就在她们的争吵声中长大,他们总说要离婚,每一次我都有即将被抛弃的恐惧,怕没了爸爸或者妈妈。长大以后我明白那都是成年人之间彼此对抗的伎俩,可他们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发泄愤怒中毫不吝啬的伤害我。想起他们每一次争吵时我在一旁不敢出声的绝望的哭,就愈加责怪他们。
不管父亲还是母亲,都让我又爱又恨,爱恐怕来自于血浓于水的亲情,来自于朝夕相处的感情,恨,来自于汇率数不清的瞬间,来自于我成年后的顿悟。
我很恐慌,我的孩子未来会不会像我这样,毫无感恩的数落自己的父母。该如何做,该如何与她相处。我想改变所有我的父母与我相处的模式,创造一套健康的模式来与我的孩子相处。可我却在某个争吵的瞬间,在潼潼的眼泪中看到了父母的影子,我像一个嫉恶如仇的杀人犯,在众目睽睽之下沾满鲜血却不自知,想逃离,却无所遁形。
我就是那种怕花凋零而宁愿不去拥有它的人。一想到潼潼将来可能会像我怨恨我的父母一样怨恨我,我竟然一瞬间找不到教育她的意义。宁愿让时光停留,让我对她的伤害也不再增加,趁她还小,趁她还没有怨我,让时间凝固吧。
好恨自己,为什么越不想像父母那样对孩子不负责,却又越像他们呢?
我好像被一个叫做宿命的东西钳住喉咙,想挣脱又动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