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方法论
每当我在思考下一篇些什么时,便去翻看其他人的公众号文章都在些什么。大几率看到的是某某某的自我修养、为什么我们总是XXX、教你如何XXX,亦或是根据近几日的流行事件和热点进行大谈特谈,在我的公众号后台中,有一个区域专门来展示今日事件以及实时热点。我也许是这些章号文章的受众人群,也会不时点开去看,但一直避免成为这些内容的输出者。但这里是《番外地》,想尝试不同的写法和主题,即便看似说教,我依然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述。
在我刚进入自由职业的初期,大量时间的主动权突然交到我手中,被突如其来的时间财富冲昏了头脑,肆意的挥霍,虽每天有在学习,还是有不少时间被放纵,懒惰,拖延瓜分。状态直转急下,无力,焦躁,意义感消失,使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自由职业是以自我为单位与外界的工作进行合作和对接的工作模式,那么自身便是一家公司,如果没有严于利己,破产时迟早的事,后来便不断的寻求方法与自己抗争。在过程中尝试和修正了许多适合自己的方法。我将这些方法回顾并梳理出来加以记录。
1.买了一个笔记本来做子弹日记(高效简洁的手帐记录方法),画表格,标日期,将月、周、日以平面化的方式列出来。再将事件填入其中。后来过于注意美观,繁琐的画图以及规划版面,浪费了大量时间,便放弃。转而将纸质的清单放到APP中,程序可以将计划,打卡等一系列指标通过小组件来显示,我目前习惯于周末安排下一周的工作,聚会,以及其他事物。
2.将朋友圈入口关掉,这样就不会出现小红点,也就切断了引起注意的因素,可怕的是在关掉的初期,手指会下意识的向原本朋友圈的位置点去,因朋友圈选项消失而点到扫一扫。后来觉得过于极端,容易错过好友的动态,但又不舍这个枷锁,便每次想看朋友圈时,再通过设置打开朋友圈,看完之后再将其关闭,虽然听起来非常麻烦,但至少看朋友圈的这个行为是一个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的下意识的不停的刷朋友圈。这个方法已经使用了近两年多,并没有掉一块肉。
3.任何软件的下载都会询问是否开启通知,如果不是必要软件(通信,支付),最好把所有通知关闭,如果已经下载也可以通过手机设置来关闭,所有软件的通知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些不痛不痒,非常耗费注意力的垃圾新闻,试想有多少次,以为是微信消息,但其实是新闻或微博热搜,拿起手机又开始被动的拿起手机刷。
4.短视频是观念问题,如果意识不到其对自身的损害以及对时间的浪费,很难戒掉,我曾将它视为搜索引擎,但后来因其内容太过浅薄,又容易陷入其中(短视频对大脑的机制完全掌握了,即便自己清楚也很容易陷进去)连搜索也是最后的选择。已经两年未使用短视频了,并没有掉一块肉。
5.不玩游戏
6.将一切可以称之为计划和目标的事件,用笔,写在本上。不要用电子设备或大脑。电子设备除非不联网,不然他的其他功能(例如软件的通知)会影响你的思考,大脑是单线思维,很容易错过想法,无法纵观所有想法的细节,而写在本上,则会释放大脑来推进思路,写在本上,大脑将会认定已经开始这件事,如果只存在脑中,将永远不会开始,写在本上,是第一步,是第一个反馈,它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动计划。苹果公司的会议室有一个长七八米的白板,乔布斯和员工用来构思、设计、计算。
7.或许你听过小步子原理,一切长期的计划,可以从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方式和数量来完成,我通过这个方法完成了很多计划,例如一千字练习,早起,早饭以及锻炼。只要记得反馈机制就很容易给自己设计出一套容易实现的方法。在《流水账应有一席之地》一文中有记录我如何早起的方法。最常说的例子就是,假如想锻炼,就每天做一个俯卧撑,没有压力,随手就做,一旦第一个开始,就会忍不住做第二个第三个,因为难得就只是开始而已,即便很累只做了一个,心里也不会内疚。这样更好完成计划。阅读也一样,只用每天读20页即可,或是10页。坚持一个月,通过一本两本,将逐渐的适应文字的节奏,注意力会更加持久。
任何问题,都有方法论可以去解决,包括一些情绪。当然是自身的问题和情绪。即便创作的工作性质需要很多感性加持,但理性的看似严格的生活习惯,将自己当作一家公司,工作室来运行,会让感性更好更持久的发挥作用。
建筑大师贝聿铭: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